12月14日,印度德里大学荣誉教授Siddheshar Rameshwar Bhatt教授应邀在校本部B401室为学院师生带来题为"印度哲学的根本精神"的讲座。讲座由沈海燕教授主持并翻译,欧阳光明、宁莉娜、沈海燕、杨庆峰、周丽昀、吴立群、刘冰、曹青春、鲍建竹、茅宇凡等老师以及学院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Bhatt教授指出印度哲学的大部分体系都是以古代的吠陀经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或者以它为理论指导。他介绍了印度哲学中有关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时空的实在性、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内容。
Bhatt指出,人有肉体、感官,有心智层面和灵性层面,而灵性层面具有统帅作用,有灵魂的存在,才有其他。动植物和人一样,都有意识,总之,有生命的、可以成长的,都是有意识的。
教授指出,系统的思维可以具有实践性,系统与实践构成了哲学,哲学由思维和生活本身组成。从思维看,哲学是逻辑和认识,从实践看,哲学指导我们的生活。
关于世界的终极实在,Bhatt教授阐释道,世界是终极实在的展现,主要展现为物质和人。终极是无限的,有限的人、大地、动植物都是终极实在的一部分。Veda(吠陀)说,我们是共同存在的,应该相爱、相互尊重和团结。吠陀强调三个方面:个人尊严、社会团结、宇宙同一,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根据一定的法则、规律来运转。
吠陀强调人有自由意志,所以我们根据自由意志来选择善与恶,而人们经常选择恶,这是因为无明(无知)或有意识地颠倒,所以我们要自觉选择善,而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教育、神三个方面形成,避免恶的产生,吠陀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找到好老师至关重要。
佛教原始经典提到印度有56个哲学流派,有的学派认为世界什么也没有,有的学派(如实证派)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印度哲学有三种:认识论、形而上学、价值。首先要认识自己,知识是事物本来的实象,对对象全面的了解也可能有错误。知识论里不仅讨论如何理解知识本身,也讨论实践方面,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实在,强调获取知识、避免谬误的重要性。从已知可以推理未知,从见到的可以推理到未见的,科学的发现可以通过推理获得,可以由因推果,也可由果及因。
吠陀也强调,人都有欲望,应得到合理的满足,途径也要合理,自然界养育了我们,我们应尊重自然。
在Bhatt教授讲述完毕后,现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教授都一一给予解答,会议使老师和同学们对印度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